西九M+開源 拓多元化收入 研究非本地居民票價、會員計劃

新冠病毒肆虐近1年,世界各地不少藝團、表演場地、博物館敵不過疫情倒閉。原定今年底開幕的西九M+視覺藝術博物館早前向外界透露預計10月左右取得入伙紙,館長華安雅接受本報專訪表示,至今仍未取得入伙紙,預計開幕最快要延至明年第3季後。為應對財政壓力,正研究從非香港身分證持有人的票價及博物館配套等入手開源。同時表演藝術方面則希望在安全情况下持續舉辦表演,適時應變,展望未來1年將任用更多本地藝術家。

剛卸任行政總裁的栢志高於9月底召開的第92次董事局會議時提到,預計M+將會在數周後獲發入伙紙,華安雅日前接受記者電話訪問時透露,截至訪問當日仍未收到,而因為M+的開幕日期定於獲發入伙紙的9至12個月後,所以預計明年的第3季度,或年尾才能正式開幕。華安雅亦表示,工程可望在11月內完結。然而由屋宇署批出的入伙紙,對M+開幕時間仍然至關重要。

預計延至明年第3季後開幕


華安雅透露開幕展覽將會以館藏為主,屆時有17,000平方米的場地,總共33個畫廊展出M+的藏品,亦會邀請本地和國際的藝術家,展品包括視覺藝術、設計、建築、電影等。據今年7月立法會文件透露,主要大堂將擺放名為Hong Kong: Here and Beyond的展覽,華安雅表示,這個展覽將會從根源開始看香港,及它如何擴張,將會是以這個城市為基調的跨學科收藏品展覽。

面對疫情帶來的經濟挑戰,華安雅稱:「無可否認,我們正處於一個更困難的經濟環境,無論在香港或全世界,而這一點也為(西九文化區)管理局加添財政壓力。所以我們正持續發掘開拓更多收入來源的方法,並確保博物館能發展一個多樣化的收入基礎。」而收入方法上,包括「來自非香港身分證持有人的票務收入、零售、電影票收入、會員計劃等……這些也是世界各地博物館的標準做法」。但旅遊業遭受疫情打擊,復蘇需時,華安雅表示,到M+開幕時,能作為香港復蘇的旗艦。

M+在購買館藏方面備受關注,專訪中被問到收藏的標準時,華安雅的回答是「卓越」(excellence),也希望藏品可以在香港其他博物館的藏品之上,提升質素。華安雅並透露,購藏工作因應籌備開幕而進度減慢,強調非受疫情影響。

一直以來M+都希望能夠與國際級博物館媲美,參考對象包括英國倫敦的泰特現代藝術館(Tate Modern)、法國巴黎的龐畢度藝術中心藝術中心(Centre Georges Pompidou)等,而華安雅在專訪中也有提到這一點,但在疫情時期,其實歐美很多博物館都掙扎求存。曾經在中大文化管理學系任教博物館學課程、現任倫敦大學亞非學院亞洲藝術與文化副教授陳蓓指出,不少博物館都有財政問題,例如泰特現代藝術館在8月中就裁減了超過300名員工。

如果沒有疫情,大概很少人會留意博物館的營運資金、收入來源。大英博物館、泰特現代藝術館都是可以免費參觀的,主題式展覽才要收費,龐畢度藝術中心的門票則為14歐元(約128港元)。一間博物館在疫情期間能否生存,也要看它的資金從哪裏來,陳蓓再舉例,大英博物館的資金只有40%來自政府,其餘60%需要自己負責,這些機構的財政壓力便更加巨大。如果是公營機構,在財政上就要有一定透明度,如何運用公帑,並向市民負責。票價也會成為市民看展覽的阻礙,一間博物館在設計票價上都要考慮他們的觀眾再作決定。

「釘」在本地人心 吸納固定客源


另一學者,取得博物館學博士資格的丁穎茵,提到要做一個好的博物館,最簡單要考慮博物館能提供什麼,其觀眾消費能力有多少。華安雅提到會針對非香港身分證持有人制定票價應對疫情帶來的財政壓力,但其實旅遊業需要多少時間回復以往的狀態,極難預測,認為不可以只考慮旅客怎樣做,也需要吸引本地人,如果一個博物館無辦法跟本地人產生連繫,釘在本地人心入面,一講起藝文機構就想去M+走走,就會失去一批固定的參觀者。她指出,在她為其他博物館做調查的時候,她見到香港有一定的文化訪客,可以分為3批,第一批是19至40幾歲,有些讀大學後,接觸到更多的文化資訊,有些是「文青」;另一批是56歲或之後,有些是young-old,有些是退休人士,看博物館是填補餘暇的方法,可能以前沒空看展覽,她說這一個組別的人士,總是非常認真的遊覽博物館;第三批是家庭,會帶小朋友到博物館學習。以上都是很值得開拓的本地客源。疫情對博物館業界有極大衝擊,不少博物館轉用網上展覽的方式,收到觀眾的回應,他們都欣賞博物館的努力,但不喜歡這個方式,因為網上看展覽,就像打機一樣。所以他們的探討是,如果真的再做網上展覽,就要再好好運用界面,例如能夠放大藝術品的特色部分,又或者像大英博物館的網上項目Museum of the World,用3D技術製作人類歷史的時間線,呈現不同時期不同地方的文物。她說在後疫情時期,業界都在思考如何面對旅遊業蕭條,甚至經濟衰退的問題。

就疫情下西九如何發展的問題,記者也訪問了西九文化區表演藝術行政總監譚兆民,由2、3月疫情開始之初,到現在可以重開部分場地,他表示堅守3個原則舉辦表演,第一,安全,不希望因為觀眾觀看表演而受到感染;第二,持續,秉持「表演必須繼續」的精神,希望可以持續舉辦表演,因為文化藝術節目是市民精神上的支持,也讓藝術家、表演藝術的台前幕後工作者繼續「有工開」;第三,變通,盡可能雙線發展,表演如果可以實體進行一定會實體進行,因為網上節目無法取代現場的感覺,但也會準備變成線上節目的可能。

 

繼續表演 讓藝術工作者「有工開」


至於他如何展望接下來1年,疫情籠罩下的表演藝術界?他表示香港本地的人才在膨脹之中,需要世界級的場地支持業界將來繼續發展,例如剛過去的自由爵士音樂節,就有200多個本地藝術家參加,觀眾達8000至9000人次,他自己也參與其中。接下來年半會繼續把演出者放在香港本土的藝術家身上,也會活用西九裏的空間。具有演藝劇場、中型劇場及小劇場的演藝綜合劇場工程進度良好,依舊預期2023年完工,2024年開放。他表示「整個業界需要表演空間繼續生存下去」,因為不少台前幕後人員如果未能維持生計,就需要轉行。他希望西九文化區,會是藝術文化人的「樂土」,是他們可以發展自己藝術的地方。

關於館藏,視覺藝術家周俊輝指出,從M+網頁所見大部分藏品都是中國的當代藝術品,M+廣義上是能夠吸引外國人的,但它的成功,也關乎整個香港定位,因為從前香港作為國際都市,才能吸引很多旅客訪港,這個優勢未來不知可否維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