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發局資助中小藝團政策 委員嘉賓同倡改善

現時藝術發展局設有多個資助計劃,為本地中小型藝團和年輕藝術工作者等提供資助。不過,在明報論壇上,多名嘉賓認為有必要調整政策,其中亞洲演藝研究創辦人及總監毛俊輝稱,須摒棄過去「一人一蚊」的平均資助方式。身兼藝發局委員的嘉賓黑國強承認,現行資助制度已實行多年,應該更改,冀未來藝發局能有新思維。

 

藝發局設有多個資助項目,包括為本地中小型藝團提供為期1年或3年的年度資助,涵蓋範疇包括音樂、舞蹈、戲劇、電影及媒體藝術等。藝發局亦有計劃資助文學團體出版刊物及舉辦活動,並為年輕藝術工作者設「新苗資助計劃」,至於「文化交流計劃」則鼓勵本地藝團及藝術家向外推廣藝術成果。

 

毛俊輝促撐好質素 勿「一人一蚊」

毛俊輝指出,政府資助政策過去確能協助業界起步,但應該與時並進,「不能再是一人一蚊政策,平均主義的政策不行,一定要有好質素、有內容、有水準的,政策要大力支持,這樣才有出路」。他期望能藉此推動更多本地藝術作品誕生。

 

嘉賓之一、視覺藝術家劉小康亦認同資助政策要改變,批評政府官員文化,以現時政策行之有效為由,只是「得過且過」的代名詞。

 

2020/21年度,藝發局各資助項目共發出逾1.1億元資助額,相比前民政事務局同年度向「主要演藝團體」(即俗稱九大藝團:香港管弦樂團、香港中樂團、香港舞蹈團、香港話劇團、香港小交響樂團、香港芭蕾舞團、城市當代舞蹈團、中英劇團、進念.二十面體)資助逾4億元(見表),中小型藝團所獲資助明顯較少。

 

黃英琦指項目完資助停 藝團難續

出席論壇的香港當代文化中心創辦人及總監黃英琦在台下發言時批評,「九大藝團」所獲資助額相當於其他中小型藝團的總和,「為什麼一定要是九大?為何現在不可以是二十大呢?」

 

黃英琦又質疑,現時資助制度以藝術項目或活動作為基礎,當項目或活動完結便失去資助,藝團難以持續發展,促請當局改變。

 

藝發局委員黑國強認同資助制度有改善空間,並指出現時約八成藝術項目依靠資助,惟資助只是將資源「左手交右手」,未必能轉化為GDP(本地生產總值),強調創意產業要產生GDP就必須有金融界和商界參與。

 

霍啟剛倡訂KPI 引入商界參與

體育、演藝、文化及出版界議員霍啟剛期望,新成立的文化體育及旅遊局能檢視資助和場地分配制度,並為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和未來5至10年的文化政策訂立「關鍵績效指標(KPI)」,強調倘前民政局的政策和資助制度原封不動是「無意思」。他又指出,現時政府主要限於與非政府組織合作,認為應反思「落閘」不讓商界參與是否好事。